作者:Henry312
随着 SoC 与 FPGA 在人工智能、汽车电子、5G 通信和边缘计算中的应用不断扩展,电源分配网络(PDN,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)的设计难度也大幅提高。
多电压轨、瞬态响应和严格的电压精度要求,使得电源设计不再是外围配角,而是决定系统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环节。
以下内容总结了工程师在 SoC 与 FPGA 电源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的要点。
1. 明确电源需求:多电压轨与其特性
典型的 SoC 或 FPGA 需要以下电压轨:
核心电压(Vcore):电流大、电压低(如 0.9V~1.2V),对精度要求高;
模拟电压(Vana):对噪声和纹波敏感,通常为 1.8V 或 2.5V;
I/O 电压(VIO):1.5V/1.8V/3.3V,用于外设接口;
辅助电压(Vaux):驱动 PLL、外设、控制单元。
注意事项:
不同电压轨电流差异大,需要单独评估负载能力;
电压时序要求必须遵守,否则可能导致 SoC/FPGA 上电失败;
供电噪声直接影响逻辑稳定性和信号完整性。
2. DC 精度(静态误差)控制
影响 DC 精度的主要因素:
参考电压精度(Vref)
分压电阻公差
负载/线性调整率(Load/Line Regulation)
PCB 走线压降(DC Losses)
工程师建议:
选用高精度基准源与 0.1% 精度电阻;
使用 远端检测(Remote Sense),反馈应直接接到 FPGA/SoC 的供电引脚;
电源芯片尽量靠近负载,采用 宽铜、短走线,减少电压降。
3. AC 精度(动态误差)与瞬态响应
瞬态电流变化(如 FPGA 大量逻辑单元同时切换)会导致电压过冲/欠冲。影响因素包括:
负载变化速率(dI/dt);
电源控制拓扑(电压模式、电流模式、DCS 控制等);
输出电感、电容的选择与布局。
工程师建议:
选择带有内部补偿的 DC/DC 转换器(如 TI TPS62000 系列),减少调试复杂度;
适当增大输出电容,提高瞬态吸收能力,但需兼顾稳定性;
关注电感饱和电流,避免在瞬态条件下失效。
4. 电源架构选择
常见的中间电压轨:12V、5V、3.3V。
12V:输入电流小,但效率低;
5V:效率较高,输入电流中等;
3.3V:效率最高,但电流最大,器件选择少。
工程师建议:
根据系统供电环境选择中间轨,评估 效率-电流-器件可得性 的平衡;
对高性能 FPGA,采用 分立式电源(一轨一电源) 更灵活;
对低功耗应用,可考虑 PMIC 集成方案,简化设计与时序控制。
5. 轻载效率与模式切换
许多电源芯片支持 PFM(脉冲频率调制)省电模式,在轻载时提升效率。
但缺点是纹波和 DC 误差变大,可能无法满足 FPGA 的严格精度要求。
工程师建议:
优先选择支持 强制 PWM 模式 的电源器件;
在 FPGA 电源轨上避免单纯使用 PFM 模式,以免破坏稳定性。
6. 测试与验证要点
电压波形应在 FPGA 引脚处测量,而非电源输出端;
测试动态电流波形,评估过冲/欠冲幅度是否满足 ±5% 要求;
验证上电时序,避免因电源延迟或电压跌落导致 FPGA 配置失败。
总结
SoC 与 FPGA 电源分配设计的复杂度远超传统 MCU。工程师必须在 多电压轨管理、DC/AC 精度、瞬态响应、架构选择、轻载模式控制 等方面谨慎权衡。
一句话概括:
电源设计不仅仅是“供电”,它是释放 SoC/FPGA 性能的关键武器。
注:本文为原创文章,转载需注明作者、出处及原文链接,否则,本网站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