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电子创新网编辑部
近期,复旦大学与绍兴实验室联合发布的晶圆级二维半导体 FPGA,在产业界和科研界都引发了强烈关注。虽然这是一项仍处研究阶段的技术成果,但其背后代表的是一个正在加速成型的新方向:二维半导体材料从“学术材料”走向“体系级芯片架构”。
这不仅是一次实验室成果,更是一条可能改变未来半导体路线图的新路径。

基于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(FPGA)。(a) 4英寸二硫化钼晶圆照片,及连续晶圆级二硫化钼薄膜上10个随机位置的拉曼光谱。(b) 2D FPGA单元的局部扫描电镜图像(左)与E-D型NMOS逻辑的3D结构示意图(右)。(c) 2D FPGA的逻辑电路设计图。(d) 2D FPGA的光学显微镜图像;其中CLB指可配置逻辑块,I/O为输入/输出端口,DFF表示D触发器。(图源:绍兴实验室)
1. 从“单管展示”到“系统集成”:二维半导体跨过最大技术门槛
二维半导体材料(如 MoS₂、WS₂)被视为下一代超低功耗、高抗辐射材料,但过去十年,它们的研究几乎全部停留在:
单个晶体管
小规模电路
简易微处理器演示
此次 FPGA 实现了 4,000 个晶体管的集成,并包含:
9 个可配置逻辑块
近 300 个配置比特
统一工艺下的逻辑+存储集成(2T cell)
完整的可重构逻辑链路(加法器、乘法器、计数器)
这意味着二维材料 首次突破“器件级”向“系统级”跨越。
FPGA 是半导体集成度的“分水岭”:
能做 FPGA,就意味着材料体系具备实现更复杂系统(微处理器、加速器、AI 单元)的潜力。
对于二维材料来说,这是里程碑式跃迁。
2. 为什么是 FPGA?二维半导体的最佳验证平台
选择 FPGA 而不是 CPU/GPU,绝不是巧合。
FPGA 的关键价值:
验证材料的可集成性(数量级更高)
逻辑 + 存储 + 路由的复杂性高于一般微处理器
对器件一致性要求极高
天然适合在早期材料体系中做“架构测试”
传统硅基 FPGA 经过几十年演进,而二维材料 FPGA 在一次流片中完成逻辑-存储融合,显示了材料体系的潜力:
更薄、更低漏电、更适合超低功耗边缘计算
极高的抗辐射能力适合航天任务
天然适合极端环境(高温、辐射)的电子系统
二维材料 FPGA 的出现意味着:
二维材料不再是“未来的可能”,而是正在具备完成复杂电子系统的现实路径。
3. 10 Mrad 抗辐射:可能会改写航天电子学
器件在10 Mrad 总电离剂量(TID)后仍可正常工作,这个数据极具震撼性。
为对比:
体系 | TID 指标 | 典型用途 |
商业 CMOS | 10–100 krad | 普通消费电子 |
航天抗辐射芯片 | 300 krad – 1 Mrad | 卫星电子模块 |
此次二维材料 FPGA | 10 Mrad | >>> 远超航天标准 |
这种天然抗辐射特性意味着:
卫星可以减少厚重 shielding(屏蔽)
卫星电子 payload 更轻、成本更低
适用于深空探测、高宇宙射线场景
二维材料可能成为下一代航天电子关键材料。
1. FPGA + 二维材料:为何对 AI 与 IoT 同样重要?
二维材料 FPGA 的另一个方向是 低功耗边缘 AI。
FPGA 本来就适合:
AI 算法的快速硬件化
定制加速器的快速验证
AI 模型的低功耗部署
而二维材料自身:
亚纳米级薄度 → 极低静态功耗
不存在传统硅的短沟道效应 → 更好的缩放潜力
如果未来能实现更大规模:
二维材料 FPGA 有可能成为“AIoT 超低功耗加速器”的新路线。
这也是欧洲工程师对该项成果特别关注的原因之一。
2. 中国二维半导体的整体布局:实验室正在变成“体系化创新中心”
此次成果源自:
复旦大学:国内二维材料研究深度最强的团队之一
绍兴实验室(Shaoxin Lab):浙江省重点打造的半导体创新平台
值得注意的两个趋势:
趋势 1:由材料演示 → 架构级系统
继“无极/Wuji”二维材料微处理器后,这次 FPGA 表明:
中国团队正在构建二维材料体系级路线图
从处理器 → FPGA → 未来可能是存算一体、AI 加速器
重点方向在逻辑-存储混合集成
趋势 2:地方政府推动“本地试产 + 工艺优化”
绍兴实验室明确提到:
下一阶段将进行工艺优化
预期开展试验线验证
这意味着二维材料芯片未来可能进入:
研发样品 → 小批量验证 → 定制领域应用
二维半导体有望形成地方产业链雏形。
3. 回到产业意义:这项突破到底代表什么?
总结来看,这项晶圆级二维材料 FPGA 的亮点并不在“规模很大”,而在于:
① 这是二维材料首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级集成
FPGA 是复杂度的门槛,跨过去意味着材料体系可走向真实系统。
② 天然抗辐射能力让二维材料进入“航天电子最佳候选”
10 Mrad 级别,是一项足以推动产业机构重新评估材料路线的成果。
③ 对低功耗 AI、IoT、边缘计算具有潜在颠覆性意义
二维材料本身能实现远低于硅的功耗。
④ 中国在二维半导体系统级研究上已显现领先位置
不仅做“材料论文”,而是做“体系架构”与“芯片级工程化”。
⑤ 为未来可能的“后硅时代”提供了一条可替代硅的备份路线
如果摩尔定律最终停下,两类技术将成为重点:
chiplet + 3DIC(未来十年主线)
新材料体系芯片(更长周期的战略储备)
二维材料 FPGA 显然属于第二类。
* 本文为原创文章,转载需注明作者、出处及原文链接,否则,本网站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